“进校园”活动应予以规范,共创平安校园

2019-01-07 17:48:53

         近年来,从传统文化进校园,到救护知识进校园,再到禁毒宣传进校园,不少活动主动走进学校,让学校课程成了筐,无论什么东西都往里装。据《人民日报》报道,近年来有100多项相关工作进校园。在有些地方,各类部门甚至采取下任务、定指标、搞检查等形式推动工作“进校园”。


  在一些部门看来,将相关资源送进校园,是加强自身工作的重要举措,也是支持学校教育的实际行动,对于提高自身影响力,普及专门领域的知识,具有重要推动意义。这样的初衷是好的,对于增长学生见识,确有一定作用。只不过,这也“进校园”,那也“进校园”,加重了师生的负担,也让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干扰。


     在很大程度上,一些部门组织实施的“进校园”活动,多是居高临下对学校下达任务与命令,学校无权拒绝,只能硬性接受,而且要做得“大张旗鼓”,搞得“轰轰烈烈”,要有活动预案,要有宣传信息,要有档案材料,要有汇报总结等等。相关部门在活动前下发文件,活动后督导检查,如此一来,这样的“进校园”显然流于形式,沦为负担,不仅对学生无益,对教育也易造成伤害。


  《江苏教育报》指出,相关工作“进校园”,不应违背教育规律、与教育初衷适得其反,而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,顺应学校的教学秩序,不能破坏学校的办学自主权。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专业性机构,在国家规定的框架下,无论是课程选择,还是教学形式组织,都应是学校及教师的自主行为,相关部门无权硬性强加、干扰。


  “进校园”活动呈泛滥之势,并不能证明相关部门对教育的关心,也不能说明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及教育合力的凝聚。相关部门可以为学校提供素材与资源,以及智力与人力支持,但应交由学校整合、融入,尊重学校,而不是随意指挥、左右学校。学校是一方净土,需要全社会共同呵护,啥都“进校园”这一现象应当冷一冷,予以规范。


      除此之外,国家也应对此等行为予以重视,以防相关部门与不良商家勾结,将一些携带不良信息的app或物件带入校园,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。积极响应教育部印发的《禁止有害APP进入校园》文件的落实工作,做到不仅从物物联防上做好校园安全防控工作,也从人的身心健康上,做到谨慎行事,由内而外的为学生创造一个真正的平安校园。

分享:

售前咨询

TOP